
内容简介

靳埭强著的《品牌设计100+1(100个品牌商标与1个品牌形象设计案例)》讲述100个品牌商标诞生的故事,带出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100个不同角度的设计心得,不但令商标设计的艺术立体化,更从中折射出本土设计业,以至各行各业数十载的演变和发展。
1个品牌形象设计案例,以详尽的内容和高透明度的方法,将香港城市大学品牌形象设计的每一个步骤的细节公开,让读者能深入了解品牌形象的策划、营运和设计过程。香港城市大学的这个品牌形象设计被大师看作其设计生涯的压轴个案,是一种极具前瞻性的设计实践经验。
......

中国银行1981 年,我想不到有机会为中国五大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1]设计商标。我在1979 年应邀到广州美术学院讲学,任香港设计家与设计教育工作者交流代表团副团长,结识了香港新华社属下美术社社长尹先生,他是那次交流团的领队。这是改革开放后的首次设计交流活动,**成功。1980 年,中国银行联合香港十多家中资银行,建立计算机化联营服务,委托中资广告与美术工作室设计形象标志,以内部比赛形式征稿,但并不成功。后来决定通过国营公司美术社,邀请专业设计师负责设计;结果我成为选定的设计师。我直接与中国银行当年的项目负责人洽商,了解情况后便开始进行创作。创作集中围绕中国、银行业、联营、现代化等主题范畴构思,设计出五个方向不同的徽志初稿。初稿交予中国银行香港分行负责人,进行十三家联营银行的内部咨询研究。他们总结意见后,交我进行深化发展。一方面选定了两个方向的初稿,集中探索设计造型的变化;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受认可的设计方案,做*后审定的准备。从初稿中选定的两个方案都以“中国古钱”为设计素。其中一款是铲形钱,以*简洁的粗直线绘出如位于香港中环的旧中国银行大楼外貌的图形,并将其放在圆形内构成现代而稳重的徽志;另一款是方孔钱[1],以粗健均衡的几何线勾勒出古钱外形,在中央加上象征串连古钱的直线,突显出“中”字,将“中国”与“银行业”两个主题表现无遗。后者是获多数人认同的方案。在深化这个设计初稿时,曾做出多方面的尝试,*有价值的亮点是将正方形的钱孔修改为圆角长方形的形状,使观者在钱孔与计算机屏幕之间产生联想。这样做切合当年推展计算机化联营服务的主题,并使设计的含义更为丰富,圆角的方孔亦更具亲和力。*后的设计审定会议由中国银行行长南下香港分行会议厅主持,我亲自做*后的提案。行长*终选定*简洁、现代的“中”字结合方孔
......

自序《品牌形象100+1》是我为香港经济日报出版社写作的100+1 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简体版。这本书可以说是《设计心法100+1》[1]的延续。《设计心法100+1》第六章“视觉形象是……”和第七章“品牌包装是……”,共有二十篇文章,详述了很多案例,分析、说明了不同的企业和机构怎样建立品牌的视觉形象。读者可以从各种不同的实例中理解:什么是品牌形象?设计师怎样为不同的服务对象塑造各类品牌的视觉形象?我不喜欢用艰深的理论,只以浅白的语言说明问题,分享我们的经验。我很高兴知道《设计心法100+1》这本书受到读者的喜爱,这给了我继续写作的动力。鉴于大中华地区市场的发展状态,从生产力知名品牌转向设计创意知名品牌,并进入品牌策略知名品牌的营运,品牌形象的建立成为重要的工作。无论是私营企业还诗共机构,地区、城市或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倡设计创意,以文化建设品牌形象。因此,我就将“品牌设计”作为简体版100+1 系列丛书的第二种题材。延续《设计心法100+1》的内容,《品牌设计100+1》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写100 个商标或徽志,分十个章节,以不同的行业分类,阐述商标设计的各种手法,以及视觉形象设计实务的核心要点;第二部分是一个品牌形象设计案例,以*详尽的内容,将香港城市大学品牌形象设计的每一个步骤的细节公开,让读者能深入了解品牌形象的策划、营运和设计过程。全书呈现的设计作品,都是我或我与公司团队合作的成果。或许从没有设计师愿意这样写一本书,尤其是卷二的“香港城市大学品牌”─将自己的整个运作与创作过程全部披露,以高透明度的方法,把我们严谨的专业态度与读者分享。在我的设计生涯中,香港城市大学品牌形象设计项目可以算是压轴个案,也是我所做的学术机构的形象更新设计作品中*具前瞻性的。希望读者可从中领悟设计师是怎样关心和了解各方面相关人员的需求和期盼,并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