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详情 |
商品名称: | 图解微反应:你的动作出卖了你的心 |
作 者: | 博煜 编 著 |
定 价: | 35.00 |
重 量: | |
ISBN 号: | 06 |
出 版 社: | 现代出版社 |
开 本: | 16开 |
装 帧: | 平装 |
出版时间/版次: | 2016-4-1 |
印刷时间/印次: | (咨询特价)-4-1 |
编辑推荐 |
★微反应源于人类本能,准确映射心理状态。 ★你会察言观色吗?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心与心的较量。 ★本书向读者介绍微反应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大家识别和解读他人内心信息的能力,让读者练就一双“慧眼”,从 对方的微反应,走进他的内心。 |
内容介绍 |
微反应是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读懂微反应能够让我们快速熟悉并理解他人的隐藏想法,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图解微反应:你的动作出卖了你的心》图文并茂,利用生动的画面帮助读者对种种微表情建立起直观的印象;内容详实,既包括人们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也包括身体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还包括言谈话语所透露出的信息,此外还增加对人们的日常习惯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性格密码。 |
作者介绍 |
博煜,姜涛,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音乐健康指导师。壹心理专栏作者。对行为心理学有多年研究,擅长认知行为治疗。 |
目录 |
001 —■ 第一章 应激微反应,你的动作出卖了你的心 027 —■ 第二章 面部反应:一张脸看穿内心 051 —■ 第三章 听!你的姿势在说话 091 —■ 第四章 言为心声:内心动态聊出来 119 —■ 第五章 衣如其人:衣着打扮反映内心世界 151 —■ 第六章 读懂微反应,助你职场步步高升 175 —■ 第七章 洞察身体语言,掌控谈判先机 195 —■ 第八章 求爱信号,教你如何吸引注意力 229 —■ 第九章 别对我说谎,我懂你的微反应 257 —■ 第十章 小习惯开启心灵之窗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视线往安全的地方飘移:不安反应 人们受到令自己不舒服的信息刺激之后会产生不安情绪。不安反应并不算是一种强烈的反应,也没有剧烈的动作表现。这一情绪产生之后,当事人会在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之下产生转移注意力、话题,身体规避等表现。 不安的微表情主要表现在视线和嘴部。
视线方面 当事人在产生不安情绪之后,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其视线会寻找能令其产生满足感的目标。这样的变化是不安的人眼睛运动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微反应透露出这样的一种心理:不安的人尽量回避那些令自己产生不安情绪的信息来源,并寻求正面的信息源以求得安慰。
嘴部方面 当事人在产生不安情绪之后会做出舔嘴唇、抿嘴唇、咬嘴唇等动作,这是因为不安情绪会导致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像嘴唇这样的神经密集度高的器官就会呈现干燥。而同样属于这类器官的舌头也有反应,人们在紧张时,唾液的分泌加强,会产生多余的唾液,于是不安的人会做出“咽唾液”的动作。除此之外,不安的嘴部表现还有咀嚼和吮吸。实际上,这两个动作的产生原理和眼部视线转移是一样的——寻找安慰。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们在婴儿时期通过吮吸母亲乳头和吞咽产生的快感会一直保留在潜意识里,而在成年后,吸吮嘴唇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轻松愉悦感的一种无意识动作,因此当人们产生不安情绪而需要获取这样的感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做这种动作。 需要注意的是,不安者的嘴部动作包括舔嘴唇、吞咽、咀嚼、吸吮等,当其中一个动作出现时,却并不能直接说明动作者处于不安状态,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和当事人的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不安情绪会促使当事人去寻找能够获得安慰的信息,一系列的肢体动作也由此产生。比较明显的是手部动作,由于人类对于手部有很强的操控力,人手部的动作也是十分精妙的,而不安反应也会通过手部表现出来。无论是单纯的手部动作还是与其他肢体的动作组合在一起,不安情绪出现时,手部往往会透出端倪。 当不安情绪比较严重的时候,当事人就会通过手部动作缓解紧张,单纯的手部动作包括搓手、摆弄手指、敲击、指点等,敲击、指点的动作速度越快、力度越大,说明当事人内心的不安情绪越严重。摆弄手指的常见动作有大拇指相互绕圈摩擦,剩下的手指交叉。 相反,如果出现的是较为轻度的不安,人们排遣不安情绪的方式一般是用手部触摸其他身体部位,比如,脖颈、面部、下巴、鼻子、头发、胡子等。 除了触摸其他身体部位,不安的人还经常会玩弄衣服上的扣子、绳子或者其他装饰物。其中一个比较经典的动作就是抓住自己的领口不断晃动。这是因为,人的体温会随着不安情绪的出现而升高,皮肤汗腺会分泌汗液。晃动领口会加快衣服内部的皮肤表层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汗液的蒸发,促使体表温度下降,带来舒适感。同样原理的动作还包括松开领结、领带,女性用双手将长发从发根至发梢捋一遍。 不安的人往往还会晃动双腿,从而缓解内心的焦虑。比如,人们在焦急等待一个消息或者惦记要去做什么事而当下又无法脱身的时候,心里便如同长草一般,往往双腿会不自觉地晃动起来。 产生不安情绪的人在语言上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回避话题,借此让自己摆脱引发不安的信息源。当然不仅是不安情绪会引发转移话题,其他情绪的出现也可能会导致做出这一举动,比如,无聊或无视。 尽管晃动双腿,挠头发,松领带、衣领是不安反应的表现,但并不意味着做出这些动作的人一定处于不安当中,晃动双腿可能是因为无聊,挠头发可能是因为头皮痒,松领带、衣领可能仅仅是因为感觉周围气温高。足够的不安刺激,几乎一定会生成这类动作,但如果通过这些动作推断当事人是否产生了不安情绪就要谨慎了。 一个判断的关键因素就是当时的情境,即当当事人做出可能由不安引发的动作的时候,是否存在真正能够让他感受到不安的信息源。如果信息的确能够影响到当事人的情绪,那么当事人的这些不安反应是真的;相反,当事人的这些行为很可能并非是由不安情绪引发的。 由于话题转移是不安情绪的又一个典型表现,所以推断当事人是否不安也可以从这点入手,需要注意的是,无聊也会引发话题转移,但两种话题转移之间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是出于无聊,当事人会把话题引到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是为了兴趣而转移话题;不安的人只是想回避信息源,会把话题尽量引到能够令对方感兴趣的事情上以赶走焦虑,是为了转移话题而转移话题。 总的来说,在推断不安情绪时,我们要记住一点:不安情绪并不是一种很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所衍生的不安反应也不会很强烈。如果当事人出现了过于强烈的反应往往表明当事人已经进入恐惧或愤怒等强烈的情绪里,比如,晃动双腿是一种不安反应,但当事人如果双腿止不住地抖动或者全身颤抖,则很可能是恐惧的表现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