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包邮 文言浅说+学诗浅说 瞿蜕园 周紫宜 著 中国哲学小史 诗词诗篇 古典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 文学史 畅销书籍 语义论.

  • 正版现货包邮 文言浅说+学诗浅说 瞿蜕园 周紫宜 著 中国哲学小史 诗词诗篇 古典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 文学史 畅销书籍 语义论.
  • 所属分类:
    发货地:百色
  • 价    格:59
  • 市场价格:
  • 今日价格: 有特价请联系
  • 优惠详情: 剩余数量总共数量
  • 最近热度:
  • 累计热度:
  • 综合得分:
  • 信誉得分:
  • 品牌:
  • 货号:5ca5d91d5bec
  • 立刻联系购买联系商家百尺楼图书专营店

        本商品由百尺楼图书专营店提供,通过百尺楼图书专营店完成交易,请放心购物

  • 产品名称:语义论
  • 是否是套装:否
  • 书名:语义论
  • 定价:14.00元
  • 出版社名称: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1993年5月
  • 作者:石安石
  • 作者地区:中国大陆
  • 开本:32开
  • 书名:语义论

【2015年中国好书】 正版现货包邮 文言浅说 瞿蜕园,周紫宜 好书榜获奖图书 读书节获奖书 文言知识入门读物 语言文字畅销书
(咨询特价)
     
     
     
正版现货包邮 学诗浅说 瞿蜕园 周紫宜 著 中国哲学小史 诗词诗篇 古典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 文学其它 畅销书籍
(咨询特价)
 
 
 
5.1搭着买 超省钱
(咨询特价)
价格:(咨询特价)| 节省:(咨询特价)
假一赔三闪电发货正品保障如实描述30天维修七天退货

 

基本信息

书名:文言浅说

原价:24

作者:瞿蜕园,周紫宜 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咨询特价)

ISBN(咨询特价)

字数:(咨询特价)

页码:1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kg

 

 

目录

 

一 古文的历史发展
所谓古文
上古的文章
《诗经》
《论语》
《孟子》
《左传》和《史记》
两汉的文章
六朝人的“文”与“笔”
和古文运动
南宋以后的文体
比较近代的变化
二 古文文法的特点
古文中的字和词的用法
助字的用法
(一)之
(二)其
(三)者
(四)于
(五)而
(六)以
(七)为
(八)所
(九)是
(十)相、见
(十一)只、仅
(十二)请
(十三)庶
(十四)不、弗、、莫等
句首助词
(一)夫
(二)盖
句尾助词
(一)也
(二)矣
(三)乎、哉
(四)焉
(五)其他复合助词
三 古文的体裁与风格
《古文辞类纂》
《古文观止》
学习古文的关键
文章的基本规律
四 学习文言的要点
五 文言应用范例
语体文言对照的范例
(一)约朋友旅行游览的信
(二)报告旅行见闻的信
(三)劝戒朋友的信
(四)答复劝戒的信
(五)向人求贷的信
(六)辞谢代人经手事件的信
(七)答复求荐事的信
(八)祝寿的信
(九)谢为父母祝寿的信
(十)吊慰遭父母丧的信

内容提要

 

《小书馆:文言浅说》是一本文言知识的入门读物,本书虽篇幅短小,著者却寥寥数笔,点出文言的奥窍,功底可见一斑。这本掩于尘埃半个世纪之久的戋戋小书,今天读来,他们的学识,他们的才情和他们的温雅依然清晰可感。斯人已去,带着那一代人的传统和旨趣渐行渐远了,唯有他们留下的文字在静静地讲述。

文摘

 

六朝人的“文”与“笔”
魏晋以后直到唐初,骈文占了优势,古代质朴的文风变得愈来愈华靡了。著名的文学理论专书——《文心雕龙》就是用骈体写的。但是六朝人仍然行用两种文体,骈体名为“文”,而散行的名为“笔”。在笔的方面,他们使用了当时的口语,与传统的文言文法融合起来,因此产生了一定的新鲜感。举《世说》一则为例:
晋明帝数岁,坐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南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明日之言邪(耶)?”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这里“有人从长安来”的六个字和今天的口语简直没有区别,但在汉以前,“从”字一定不用而用“自”字。可见文言与口语同时在变化中。而六朝时期的变化与我们今天的关系深。例如现在口语中“这个”、“那个”、“的”、“他”等字都是从那时期继承而来的,不过有的字写法不同罢了。这说明文言与口语是有接近的趋向的,当然,也有些词汇现在不再行用,因而不易了解。
像《世说》这样的文风,有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平平淡淡,不费气力,不装腔作势。上例一段中,句头句尾也都不用助字,只在末后一个问句用一个“耶”字,表示这是当失望的时候用迟疑的口气说的。少用助字,也能使语意十分清楚,读起来使人感觉沉静,这是《世说》的特长。
与《世说》方向稍为不同的是《水经注》,《世说》不是没有词藻,而是词藻淡素,《水经注》则较为明秀。《世说》的故事性强,所形成的典故和成语已经为后世所普遍采用,脍炙人口,《水经注》则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专长,后人作游记一类的文章很能从其中得到启发。举例如下:
自三峡七里中,两岸连涩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停午夜分,不见曦(日)月,至于夏水襄(上)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二里,虽乘奔御风,不以(更)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渌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意其词藻之丰富华美,造句之整齐精炼,这样的题材与这样的风格确是配合适当的。以前的古书中虽然也不是没有片段文章与此类似,但总还没有充分发展过。汉赋中描绘自然景物的也不少,但偏于用浓厚的渲染来表达,不像《水经注》手法之空灵轻秀。这对于后世写景抒情的文章起重大影响,唐宋古文中记序一类,尽管并不袭取其外表形尸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到了六朝末期,特别在南方文坛上起了一种惹人厌薄的风气,无论什么文章都不免涂上一层艳丽的色采,三言两语总离不了风云月露和妇女容饰的描绘,当然在这时期中也有的作品,不过一般的作品只有外表而无内容,到后来就连外表也不新鲜了。于是在北周有苏绰等人创导复古运动,企图把文体扭转到秦汉以上,在当时也是对骈文滥调必然的反感,但单纯的复古究竟是行不通的。只是昙花一现就偃旗息鼓了,以后的二多年仍旧是骈文盛行的时代。
……

 

作者介绍

 

瞿蜕园(1894—1973),原名宣颖,字兑之,晚号蜕园,湖南善化(今长沙)人。现代史学家、文学家、书画家。他出身望族,为清末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禨的幼子、曾国藩之女曾纪芬的女婿。早年师从晚清大儒王闿运等,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精通英文,并通晓德、法、俄等国语言。曾在南开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校执教。抗日战争期间,滞留北京。1949年后,寓居上海,以著述为业。曾被聘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特约编辑。
瞿蜕园一生交游广泛,与胡适、陈寅恪、章士钊、钱穆、吴宓、周作人、金性尧、齐白石、黄宾虹、郑逸梅、沈尹默等诸多文化名家有学问切磋之谊。他博学多才,涉猎广泛,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方志考稿》《历代官制概述》《养和室随笔》《铢庵文存》《秦汉史纂》《中国骈文概论》《汉魏六朝赋选》《刘禹锡集笺证》《学诗浅说》等。

周紫宜(1908—2000),名鍊霞,字紫宜,别号螺川,江西吉安人。现代知名画家和诗人。早年先后师从晚清词人之一的朱孝臧和徐悲鸿的岳父蒋梅笙等学习书画诗词。她才貌双全,高雅风致,人称“金闺国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坛、艺坛活跃的才女之一,与当时知名的女作家苏青、债玲、潘柳黛等齐名。她是上海画院擅诗词的画家,诗词作品得到冒鹤亭、苏渊雷、唐圭璋、钱仲联等诸多词学大家的推崇,知名作家董桥称其为“再世易安”。晚年移居美国。

 

基本信息

书名:学诗浅说

原价:30

作者:瞿蜕园,周紫宜 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咨询特价)

页码:2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本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的半个世纪中,中国学术界自王海宁、梁新会之后,够称得上“大师”的,陈(寅恪)、瞿(兑之)两先生可谓当之无愧。但陈先生“史学大师”称号久已著称,瞿先生则尚未有人这样称呼过,其实两位是一时瑜亮、铢两悉称的。 

——古典文学家金性尧

兑之书法遒美,有晋人风,古人所魏“即其书,而知其胸中之所养。”

——掌故家郑逸梅

兑之博学能文,著述宏富,又工书法,善画山水及梅花,合乎吾侪心目中理想的中国文人之标准。兼治西籍,并娴政事。其于学则邃于史,掌故精熟。

——国学大师吴宓

瞿氏曾从王闿运读书,文史根底很深。

——著名出版家钟叔河

陈寅恪和瞿兑之都是对历史有卓见的学者,他们的判断应当是历史研究中的深刻经验。

——学者谢泳

瞿兑之是个见识非凡的读书人。他的高明想法,有时候述而不作,让史实和材料说话,埋藏在选题和叙述之中。很多时候他也会议论风生。他的议论中正平和,即之也温,从不故作惊人语,从不作无根浮谈。那是一种极为难得的读书人的见识。

                                                                                                                                     ——当代

 

内容推荐

《小书馆》系列丛书,收入20世纪初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文史作品。名为“小”,意味着篇幅小,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可获得一方面的知识精粹;即便是大论题,也会找小的切入口,具体而微,从小处着眼谈大问题,使阅读饶有趣味。

本系列拟出版100多种,首辑收入十本

这是一本极好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学习和欣赏的入门读物,两位作者之名今人已多不知了,但一位是堙没已久的文史大家,一位则是近代最富诗才的女画家。这样珠联璧合的大家之作,功力一流,可称经典。捧书读来,且不论其内容的精当,识见的深刻,光是那些博雅渊醇、妙语如珠的文字,就足以让我们大快朵颐了。

作者简介

瞿蜕园(1894—1973),字兑之,湖南长沙市人。现代掌故大家、史学家、文学家、画家。出身望族,为清季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玑的幼子、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的女婿。瞿兑之早年师从湖湘诗派的领袖王闿运等名宿,后入北京译学馆主修英文,并同时学习德文、法文、俄文等语言,先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曾任北洋政府顾维钧内阁国务院秘书长、编译馆馆长及南开、燕京等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瞿兑之留居北京。1949年后,瞿兑之寓居上海,以著述谋生

周紫宜(1908—2000),江西吉安人。近代著名的女画家和女诗人。早年先后师从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孝臧和徐悲鸿的岳父蒋梅笙等名师学习书画诗词。周紫宜才貌双全,高雅风致,人称“金闺国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坛、艺坛最活跃的才女之一,与当时著名的女作家苏青、债玲、潘柳黛等齐名。解放后成为上海中国书画院首批女画师。她的诗词作品得到冒鹤亭、苏渊雷、唐圭章、钱仲联等诸多大家的推崇。晚年移居美国。

目录

第一篇 诗的结构形式

句法章法与体裁

平仄与四声

对偶

诗韵

写景写情用典

第二篇 名篇之欣赏和诵读法

怎样欣赏名篇

怎样诵读

第三篇 诗的发展与重要流派

国风

汉魏诗

阮籍及其他

前言

说,蜕老的诗以功力见长,而周紫宜的诗以天分见长。我们现已无法知道两人写书时的具体分工,但以诗衡文,则当我们读到书中一些聪明机敏的比喻、妙语如珠的评议时,可以猜想,那或许正出于一代才女之手。

著名文史专家 俞汝捷

自序

传统形式的诗词是大多数所爱好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也是大多数人所希望能掌握的。因此,很需要有一种指导性的书,用最简捷的方法给读者说明怎样欣赏,怎样写作等等。

本书是作者根据多年讲授的经验,将所累积的资料系统地编成的。特别注重由浅入深,提纲挈领,使读者不需要多费时间,首先能掌握诗的主要形式和规律,然后在指导欣赏方法和叙述源流派别时,顺便介绍一些传诵的名篇,在介绍时又顺便加以说明解释。这样,读者不但看到了实例,而且也就等于读了一部精选的诗词。在知识比较充实以后,才指示习作的方法,读者就更会有亲切的感觉了。

本书在关键性的地方不厌反复求详,而初学所不必措意的地方却尽量从略,以免加重读者的负担。所谈的诗以唐诗、词以宋词为主。

试读版块

句法章法与体裁

学习旧体诗词,首先应当掌握其结构形尸这对于阅读、欣赏、写作,都是必具的基本知识。

先谈诗句的结构,第一就是句法。当然,诗可以有不同长短的句子,但这是不常见的,可以慢慢再谈。一般来说,不外无言、七言两种。五言就是五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字一句。不过诗的句子与散文的句子不同,总要两句才能算一个整句,也就是说:上句是没有韵的,下句才有韵。必须包括有韵的在内,才能算诗的一整句。举例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五言诗,前两句末一字是“流”字,后两句末一字是“楼”字,“流”“楼”协韵,所以前两句是一整句,后两句又是一整句。

大凡单是一句不能把意思说明白,总要两句才能完整,比如这首诗的第一句能不能说明一个意思呢?当然不能。若是配上第二句,就勾画出一幅远景的图画来了。这就成为诗了。尤其是第三第四句,更可以看出,一拆开来,便不像句话。因为作诗的人是说:如果欲穷千里目,就必须更上一层楼。没有下句,单是上句怎能成立呢?

由此可见:诗的句法要有确定的规律,五言就是五言,七言就是七言。意思是活的,句法是死的。但是又要把活的意思在死的句法中表达出来,并不因为句法的约束和限制,就把意思也变死了。上面一首的第三四句,正说明诗句的死板和诗意的灵活。

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变化无穷的,而诗句的格式又这样简单,怎样能作得出诗来呢?这当然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明的。但也有几点可以先介绍一下。

第一,一句不够容纳的意思,可以分在两句中容纳。两句还不够,可以衍成四句,总把它说明白才算数。

第二,诗中所用的字是可以自由伸缩的,长得可以缩短,短的也可以拉长。有些字在散文中不能没有而作诗却可以省去。

这样一来,就不至于感觉句法的拘束了。当然,文艺这样东西总是要通过人的智慧,精心烹炼才能成功,绝不能像说话一样不假思索。不过只要抓住要点,得到诀窍,也绝不是什么非常困难的事。

句法简单地谈过了,现在再谈章法。

诗的一篇,名为一首。怎样才算一首诗呢?至少要像前面所举一例,四句两韵,不能再少了。

若要作成一首诗,必须具备下列一个主要条件。那就是句子必须协韵,读起来才好听。可以每一句的末一字都协韵,也可以每一整句的末一字协韵。前者不是常见的,一般总是用后者的办法。像上述的例子,“流”、“楼”协韵,都在整句的末一字上。这个例子只提示最短的章法。当然不限于两句有韵,推广到六句、八句,以至更多都是一样。

另外有一个附带条件,就是短篇总要双数的句子才能成章,五句七句九句是通常不许可的。如果是长篇,倒有时可以不拘。

总的说来,诗要尽量求其句法整齐,声韵和谐,为的是可以引起美感。也就是说:诗是通过细致加工的语言。

作诗的功夫

杜诗云:“老去渐于诗律细。”又云:“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又云:“庚信文章老更成。”可见诗的成就是需要功夫的。第一要见闻广阔。有充沛的资料来源可供运用,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可供抒写。第二要琢磨精细。初稿有时不免逞笔锋一时之快,不暇检点,而且不多看别人的诗,不多与现实接触,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经过反复吟味修饰,总可以更完美些。这是杜老现身说法为后学示津梁,后学果然遵循他的矩范,就不会陷于早熟与早夭了。最可惜的是本来有作诗的天才,略有成就,而浅尝辄止,故步自封。以前多少诗人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铂就是为此。毫发无遗憾是要自己虚心在细处检点,不让一笔粗忽过去。波澜独老成是要争取时间与空间来丰富自己。古人说张说的诗自到岳州以后好像得了江山之助。时间的持久虽是人力所不能掌握的,空间的扩大却是诗人所应当努力的。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都是诗人必具的条件。杜氏自己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问不丰富,诗的境界是不能神妙的。

 

①还有李白的:“阁重开蜀北门,上皇车马若云屯。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前二句与第三句相对,而以第四句为总结。这是说:在蜀的上皇,与在长安的少帝遥遥相对。四句全是实字,不需虚字,意思已极显明,诗的韵味也很好。此外唐人柳中庸有一首,四句全是实写,全是对仗,只用两个虚字点出神韵。诗云:“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可见诗无定法,只在作者善于变化。寥寥二十八个字,可以变出无穷新样来。

 

诗是可以日常讽诵玩味的,但不是可以常作的,更不是可以鼓励任何人常作的,不作诗并不等于说不懂诗,也不等于说不能欣赏诗。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里有几句话说得最好,他说:“常读诗者既长识力,亦养性情;常作诗者既妨正业,亦蹈浮滑。”古来名家诗最多的是陆游,尽管好诗不少,究竟大同小异重复迭见的也不能免,而且风格如一,究竟缺少变化,不能使人读之不厌。不过因为享到高寿,八十几岁才死,几于无一日不作诗,所以诗多不足为奇。后人如果学他那样,肯定是不会有益的。学作诗固然不能一天就学会,然而天天作诗就会把诗作好也是必无之事。

改诗

诗不能有一个字不稳,如果发现不稳,是应当改的,杜诗:“新诗改罢自长吟。”这是深能说出诗家甘苦的话。古来名家对于自己的诗总是十分谨慎的。本来对于一切学问都应当谦虚不自满,力求进步。对于诗岂有例外@

不过另有一说,凡事不可太偏。相传韩愈作京兆尹的时候,贾岛在路上遇见他,口里还念着“僧口月下门”一句诗,僧字下又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沉吟不定,因而不觉冲犯了韩愈的仪仗。(京兆尹是首都的地方行政首长,官民都要避道而行。)韩愈问明白了他是吟诗,于是笑着说:“还是‘敲’字好。”从此这件故事流传在诗人口里,以斟酌一个字为“推敲”,而晚唐诗人还有“吟安一个字,燃断断数根髭”的笑话。其实做诗做到这样斤斤于一字,就未免入魔了。推敲两字比较起来,何以见得敲字比推字好呢@无非觉得推的动作太简单直率了些,而敲的动作还有些回旋余地。至于诗的好坏果真就在于这一个字吗?如果你自己作诗的时候,当时的情景是推,自然的意识是推,那么,推字在你就是好的,何必为了作诗而硬造出一种意境呢?古人的名句如“池塘生春草”,“胡蝶飞南国”,“明月照积雪”,何尝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字义?不过作者心中有此感想,目中有此接触,融成一片,纯出自然。唐以前的人只有称赞一句诗的,绝对没有称赞诗句中一个字的。晚唐以后,才有这种风气,而宋以后人喜欢“推敲”,这就太偏了。

但是有时确有一字不安经人改定而精神十倍的。顾嗣立《寒厅诗话》说:“张橘轩诗: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遗山认为既说一树就不能再说何处,因而替他改作“几点早梅”。虞道园请赵松雪看诗,有“山连阁道晨留辇,野散周庐夜属橐”之句,赵松雪替他把“山”字改作“天”“野”字改作“星”。萨天锡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虞道园认为“闻”、“听”两字重复,改“闻”作“看”。这都是改得好的。

……………………………………

热门相关信息